黄方仁,临武县人民法院政治部副主任,他年过半百,中等身材,皮肤黝黑。他对党忠诚,无私无畏;工作扎实,任劳任怨;为人诚笃,宽厚友善,是大家公认的身边好人。
主动投入脱贫攻坚第一线,带动基层党建
2017年9月,在纪检监察岗位上默默耕耘了近七年后,黄方仁服从院党组安排,主动让贤,退出员额,下沉到脱贫攻坚第一线,担任县法院驻汾市大泉村驻村帮扶工作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从此大家都习惯称他为黄队长,这一干就是四年!
大泉村距县城虽然只有22公里,但地处偏偶,不通公交,进村公路是一条上世纪九十年代修建的路基不足5米的泥沙路,下雨一团糟,晴天一把刀。大泉行政村是合并村,共3个自然村,合并过来的两个自然村姓唐,大泉自然村姓邝,两姓村民素来不合,更糟的是班子配备不对称。5名定员干部大泉自然村占了4名,其他两个自然村只配了一名;班子年龄结构不合理,超过五十岁的4名,其中一名甚至年近七十,80后干部只有一名;支部日常生活不正常,内耗严重,长时间未能发展新党员。因此,被定为软弱涣散村,班子的软弱涣散严重制约了大泉村各项工作的推进。
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黄队长进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抓党总支班子建设。在上级党委的支持下,他从几个方面对班子进行了选优配强。一是从其中未产生干部的唐姓村中选拔出一名年富力强、群众认可度高的,具有大专学历的年轻党员干部充实进了党总支。二是完善了“三会一课”、支部五化建设、党员积分管理等工作机制。三是健全后备年轻党员干部的培养和发展,随时为班子注入新鲜血液。几个月下来,有6名年轻人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3名被定为发展对象,黄队长本人也以身作则,他吃住在村,同村支两委同舟共济,各项工作冲在最前沿,切实担负起先锋模范作用。通过近一年的努力,大泉村党总支在年龄结构、学历层次、精神风貌上都得到前列,各项工作从原来的排名靠后一跃上升到名列前茅,软弱涣散的帽子也摘掉了,真是一名好支书可以带动一群人,一个好班子可以带动一村人。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活条件
要想富,先修路。黄队长同村支两委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抓基础设施建设。先是召开第一次高质量的村民代表、各小组组长、党员干部、经济能人、村中德高望重者联席大会,大会议定集中力量建好3个工程:一是从小湾到大泉的通村公路提质改造,二是三个自然村的环村路建设,三是大泉自然村(其他两个已建好)自来水工程,然后是发动群众尤其是经济能人捐款。那段时间,黄队长同村支书白天跑发改委、公路局、公交站等后盾单位,晚上到沿路邻村做统战工作,动之以理,晓之以情,通过各方努力,到2019年底,建好了三个自然村的环村公路1600余米,小湾至大泉进村水泥公路4000米及大泉村自来水工程,并且开通了从县城到大泉的公交车。村民遇上黄队长都会说:“黄队长,你真行,太感谢你了!”黄方仁却总说:“不是我行,是党的政策行,要感谢党,感谢这个国家,感谢这个时代。”
促进地方产业发展,为百姓办实事
产业兴,真脱贫。黄方仁时刻记得院长送他到村那天讲的话:“你是从农村出来的干部,相信你能带领41户贫困家庭摘帽脱贫”。他清楚,必须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扶贫工作,必须用足用够各项扶贫政策,脱贫攻坚工作必须紧扣“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要求,确保扶贫家庭人均纯收入稳定达到或超过4000元,措施必须是因户施策,原则是精准脱贫,方法是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在充分了解、掌握村情、户情的前提下,黄队长同村支两委瞄准了两个发力点。一是组织贫困户中那些年龄适中并具备一定技术专长的村民去县工业园务工,黄队长还联系了远在广东中山市开婴幼儿用品工厂的亲戚,让该厂优先聘用了大泉籍工人16人,月薪3000-5000元;二是发动村中的经济能人联合贫困户(贫困户主要是以劳力参股)办起了大泉银耳基地,开辟了大泉油菜林基地400亩,大泉特色红薯基地260亩,贫困户中年纪有些大、甚至轻度残疾的这下都派上了用场,每人每年务工收入不下万元。黄队长还利用晚上时间到贫困户中拉家常、讲政策、讲形势、解疑惑,以激发他们的内心动力。几年中,黄方仁为16户26人依规办理了低保,还经常利用节假日、周末返程的机会无偿为贫困户捎带销售农产品。几年间,从后盾单位争取到扶贫款三十余万元。
2021年6月,在圆满完成了脱贫攻坚工作后,黄方仁响应党的号召继续留在了乡镇,再次踏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程。当有人问道“黄队长,你退出员额每月收入少了许多,有何感想?”他总是说“做人要诚信为本,忍让为先;做事要认真负责,淡泊名利!”生活中的他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是大伙身边的好人!